2021-07-14 / 3433
摆账网资讯播报: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8万亿 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7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18.07万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与2019年同期相比也增长了22.8%,月度进出口已连续13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外贸稳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6月当月,出口环比上涨5.6%,外需较上月明显改善,进口表现也较强。分析认为,虽然在较高基数影响下,下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速或将放缓,但全年进出口仍然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摆账网资讯播报: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8万亿 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7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18.07万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与2019年同期相比也增长了22.8%,月度进出口已连续13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外贸稳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6月当月,出口环比上涨5.6%,外需较上月明显改善,进口表现也较强。分析认为,虽然在较高基数影响下,下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速或将放缓,但全年进出口仍然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证券时报记者汤唯
百年长元,沧桑。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腹地的甘肃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和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以及各种要素向西部地区转移集聚的加快,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对于今天的甘肃来说,金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和投融资问题的迫切需要,其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甘肃将如何提高全省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发挥金融的循环“造血”功能,挖掘释放经济内生增长新动能?
近日,证券时报大型主题报道采访团“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光”走进甘肃,采访了甘肃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兴文,听取他分享甘肃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帮助人民脱贫致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金融16条”助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甘肃金融业的整体发展和运营情况如何?有什么特点?
李兴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搞好金融。近年来,我们持续做好“引进国外资源、教育国内资源”工作,不断丰富地方金融体系,提升综合金融实力。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产业为主体,新兴金融业态和地方金融组织为补充。
截至2020年底,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141家,其中省级分支机构(公司)22家,法人机构119家。全省共有法人保险公司1家,保险分支机构32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95家,兼营机构5316家。全省共有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分支机构21家,证券营业部91家。此外,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7类818家地方金融机构。
今年一季度,全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47.1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省GDP的11.20%,占第三产业的18.30%。金融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有效保障了全省经济稳定运行。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甘肃出台16条措施,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哪些政策内容和亮点?
李兴文:《甘肃省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6个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包括:提升信贷服务效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加大金融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力度,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服务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若干措施》呈现三大亮点:一是量化主要金融工作目标,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明确建立多种形式的对接平台和重点领域企业“白名单”,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三是强化地方政府帮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
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大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加大金融支持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省金融监管局在支持科技创新等新经济领域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兴文: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甘肃的传统产业仍处于低谷
但是,甘肃企业普遍“含科量”不高,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农业、有色金属、采矿业、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严重不足,无论从企业发展潜力还是从持续盈利能力来看,都与发达地区上市公司存在较大差距。
着眼未来,甘肃将建立科技企业融资省级风险补偿机制,重点支持核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有色冶金、高端炭素、新材料等领域发展壮大。对掌握“专精特新”技术,特别是在“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作用的企业,尽快建立企业名单,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优化科创企业信贷流程,探索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高管、研发等关键岗位人才信息作为授信评审要素,创新开展科技企业优惠利率中长期信贷模式,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强融资支持。
证券时报记者:在推进企业上市方面有哪些经验?目前企业上市储备情况如何?
李兴文: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进企业上市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了由省直17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的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组织协调机构,解决企业上市前中后遇到的问题。二是靠实市州政府职责。在企业上市培育、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风险化解等方面,积极履行好主体责任,扎实推进直接融资工作。三是加强日常沟通联络。更新完善全省直接融资工作联络机制,按照“周联系、月总结、季走访”的方式推动直接融资工作。四是建立上市企业后备库。目前上市企业后备库在库企业118家,科创板企业后备库在库企业49家。五是着力推动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公司治理,提升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截至2021年5月末,新三板挂牌企业30家;甘肃股权交易中心登记托管企业4303家,挂牌展示企业2518家。六是做好直接融资培训工作。近年来,我局积极协调上交所、深交所、全国交易商协会、香港联交所先后举办了18次直接融资培训班,累计培训达2500余人次。七是推动办好股权交易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办好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支持并推动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于6月29日正式开板,引导省内优质企业挂牌融资。
今年1~5月,全省完成直接融资175.09亿元,其中,股权市场融资29.72亿元,债券市场融资145.37亿元。截至5月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4家,其中,沪市主板15家,深市主板15家、创业板3家,H股2家(庄园牧场A+H)。拟上市公司共有8家,兰州银行、金徽矿业正在审核中,华邦建投、扶正药业、金昌宇恒镍网、华龙证券、甘肃银行、华建新材6家处于辅导期。
总的来看,我省无论从上市企业数量,还是融资规模来看,与沿海地区省份都存在较大差距,在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我们要把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目标与我省资本市场发展深度融合,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特色,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先进制造等生态产业体系,想方设法为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发展绿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条件,努力形成弹性足、韧性强、更具竞争力的资本市场新格局。同时,支持甘肃股权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推动其成为我省上市企业的培育、发展基地。
证券时报记者:在缓解民企融资难题、助力实体经济方面,省金融监管局采取了哪些创新金融服务?如何推进各项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落地?
李兴文: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们推动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实施方案》,截至5月末,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559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6.82%,较2020年初新增730亿元。鼓励加大“担保+”产品创新,有效提升“小农创新”企业融资担保贷款获得率。今年1~5月,全省小微企业新增担保业务额52.30亿元,累计为7648户小微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占全省新增业务额的37.58%。
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全面落实降费让利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融资成本,1~5月,全省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64%,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07%,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
激发内生动能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证券时报记者:甘肃省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那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省金融监管局又提供了哪些金融支持?
李兴文:这方面我们主要是强化金融资源投入,优化金融服务供给,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和农产品收购贷款投放。截至今年5月末,全省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1431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564亿元,其中今年前5个月分别发放130亿元和22亿元。用好用足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2015年实施以来截至今年5月末,累计发放146万户、656亿元,贷款余额59万户、230亿元,累放金额和贷款余额均居全国首位。
同时,扎实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工作,积极引导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保险意识、加大参保力度,不断增强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今年以来,全省已签单实施农业保险品种80个,实现签单保费8.47亿元,参保农户108.27万户。
为了支持“甘味”品牌走得出、叫得响、做得强、卖得好,省金融监管局联合有关单位举办金融助推“甘味”品牌建设启动仪式,引导广大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放和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同时,从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发展需要出发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推动金融政策精准落地。
证券时报记者: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甘肃目前有哪些做法和成绩?
李兴文:近年来,甘肃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在机制体制、政策体系、改革创新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政策支持方面,2018年1月3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出台后,甘肃绿色金融发展明显加快。截至2021年一季度,全省绿色信贷余额2389.04亿元,较年初增长96.42亿元,同比增长16.65%。机构设立方面,甘肃各金融机构积极设立绿色金融专职部门或分支机构,已有14家金融机构有意愿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或对新区分支机构进行绿色化改造。今年以来,兰州新区西部绿色认证中心、建设银行新区绿色支行等机构相继揭牌。产学研结合方面,甘肃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兰州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等绿色金融研究机构相继成立。试验区建设方面,2019年11月,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获批建设。2020年7月,《甘肃省兰州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支持兰州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今年来,《兰州新区绿色项目认证及评级办法(试行)》《兰州新区绿色企业认证及评级办法(试行)》等有关文件相继出台,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甘肃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兴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甘肃科技企业“科技数量”
2021-07-14 / 3433
证券时报记者汤唯
百年长元,沧桑。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腹地的甘肃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和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以及各种要素向西部地区转移集聚的加快,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对于今天的甘肃来说,金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和投融资问题的迫切需要,其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甘肃将如何提高全省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发挥金融的循环“造血”功能,挖掘释放经济内生增长新动能?
近日,证券时报大型主题报道采访团“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光”走进甘肃,采访了甘肃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兴文,听取他分享甘肃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帮助人民脱贫致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金融16条”助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甘肃金融业的整体发展和运营情况如何?有什么特点?
李兴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搞好金融。近年来,我们持续做好“引进国外资源、教育国内资源”工作,不断丰富地方金融体系,提升综合金融实力。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产业为主体,新兴金融业态和地方金融组织为补充。
截至2020年底,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141家,其中省级分支机构(公司)22家,法人机构119家。全省共有法人保险公司1家,保险分支机构32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95家,兼营机构5316家。全省共有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分支机构21家,证券营业部91家。此外,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7类818家地方金融机构。
今年一季度,全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47.1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省GDP的11.20%,占第三产业的18.30%。金融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有效保障了全省经济稳定运行。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甘肃出台16条措施,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哪些政策内容和亮点?
李兴文:《甘肃省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6个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包括:提升信贷服务效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加大金融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力度,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服务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若干措施》呈现三大亮点:一是量化主要金融工作目标,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明确建立多种形式的对接平台和重点领域企业“白名单”,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三是强化地方政府帮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
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大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加大金融支持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省金融监管局在支持科技创新等新经济领域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兴文: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甘肃的传统产业仍处于低谷
来,省金融监管局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十大生态产业、“三化”改造、交通水利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融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着力推进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等业务,加大对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河西走廊区域发展、陇东能源基地、天水先进制造基地、金昌镍铜钴产业基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保障,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科创板开板以来,省金融监管局举办多场直接融资培训班,引导企业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但是,甘肃企业普遍“含科量”不高,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农业、有色金属、采矿业、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严重不足,无论从企业发展潜力还是从持续盈利能力来看,都与发达地区上市公司存在较大差距。
着眼未来,甘肃将建立科技企业融资省级风险补偿机制,重点支持核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有色冶金、高端炭素、新材料等领域发展壮大。对掌握“专精特新”技术,特别是在“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作用的企业,尽快建立企业名单,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优化科创企业信贷流程,探索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高管、研发等关键岗位人才信息作为授信评审要素,创新开展科技企业优惠利率中长期信贷模式,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强融资支持。
证券时报记者:在推进企业上市方面有哪些经验?目前企业上市储备情况如何?
李兴文: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进企业上市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了由省直17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的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组织协调机构,解决企业上市前中后遇到的问题。二是靠实市州政府职责。在企业上市培育、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风险化解等方面,积极履行好主体责任,扎实推进直接融资工作。三是加强日常沟通联络。更新完善全省直接融资工作联络机制,按照“周联系、月总结、季走访”的方式推动直接融资工作。四是建立上市企业后备库。目前上市企业后备库在库企业118家,科创板企业后备库在库企业49家。五是着力推动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公司治理,提升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截至2021年5月末,新三板挂牌企业30家;甘肃股权交易中心登记托管企业4303家,挂牌展示企业2518家。六是做好直接融资培训工作。近年来,我局积极协调上交所、深交所、全国交易商协会、香港联交所先后举办了18次直接融资培训班,累计培训达2500余人次。七是推动办好股权交易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办好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支持并推动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于6月29日正式开板,引导省内优质企业挂牌融资。
今年1~5月,全省完成直接融资175.09亿元,其中,股权市场融资29.72亿元,债券市场融资145.37亿元。截至5月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4家,其中,沪市主板15家,深市主板15家、创业板3家,H股2家(庄园牧场A+H)。拟上市公司共有8家,兰州银行、金徽矿业正在审核中,华邦建投、扶正药业、金昌宇恒镍网、华龙证券、甘肃银行、华建新材6家处于辅导期。
总的来看,我省无论从上市企业数量,还是融资规模来看,与沿海地区省份都存在较大差距,在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我们要把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目标与我省资本市场发展深度融合,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特色,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先进制造等生态产业体系,想方设法为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发展绿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条件,努力形成弹性足、韧性强、更具竞争力的资本市场新格局。同时,支持甘肃股权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推动其成为我省上市企业的培育、发展基地。
证券时报记者:在缓解民企融资难题、助力实体经济方面,省金融监管局采取了哪些创新金融服务?如何推进各项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落地?
李兴文: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们推动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实施方案》,截至5月末,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559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6.82%,较2020年初新增730亿元。鼓励加大“担保+”产品创新,有效提升“小农创新”企业融资担保贷款获得率。今年1~5月,全省小微企业新增担保业务额52.30亿元,累计为7648户小微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占全省新增业务额的37.58%。
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全面落实降费让利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融资成本,1~5月,全省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64%,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07%,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
激发内生动能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证券时报记者:甘肃省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那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省金融监管局又提供了哪些金融支持?
李兴文:这方面我们主要是强化金融资源投入,优化金融服务供给,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和农产品收购贷款投放。截至今年5月末,全省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1431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564亿元,其中今年前5个月分别发放130亿元和22亿元。用好用足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2015年实施以来截至今年5月末,累计发放146万户、656亿元,贷款余额59万户、230亿元,累放金额和贷款余额均居全国首位。
同时,扎实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工作,积极引导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保险意识、加大参保力度,不断增强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今年以来,全省已签单实施农业保险品种80个,实现签单保费8.47亿元,参保农户108.27万户。
为了支持“甘味”品牌走得出、叫得响、做得强、卖得好,省金融监管局联合有关单位举办金融助推“甘味”品牌建设启动仪式,引导广大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放和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同时,从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发展需要出发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推动金融政策精准落地。
证券时报记者: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甘肃目前有哪些做法和成绩?
李兴文:近年来,甘肃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在机制体制、政策体系、改革创新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政策支持方面,2018年1月3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出台后,甘肃绿色金融发展明显加快。截至2021年一季度,全省绿色信贷余额2389.04亿元,较年初增长96.42亿元,同比增长16.65%。机构设立方面,甘肃各金融机构积极设立绿色金融专职部门或分支机构,已有14家金融机构有意愿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或对新区分支机构进行绿色化改造。今年以来,兰州新区西部绿色认证中心、建设银行新区绿色支行等机构相继揭牌。产学研结合方面,甘肃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兰州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等绿色金融研究机构相继成立。试验区建设方面,2019年11月,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获批建设。2020年7月,《甘肃省兰州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支持兰州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今年来,《兰州新区绿色项目认证及评级办法(试行)》《兰州新区绿色企业认证及评级办法(试行)》等有关文件相继出台,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