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推动大宗商品“退热”

摆账网资讯播报:100余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建成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迅速,目前已完成100余个平台建设,连接工业设备总数达到7300万台套,平台赋能效应进一步显现。

5月以来,国务院和各部委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大宗商品问题,出台多项政策落实“保供稳价”。由于政策执行得当,叠加市场需求放缓,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大宗商品价格呈现“退热”迹象。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商品指数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已连续两个月下降。除石油、煤炭等燃料加工行业外,其他行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由涨转跌。目前螺纹钢、热轧板卷、铜价较5月中旬高点下跌10%以上,铝价下跌5%以上。其中,钢铁、有色、化工类股止跌回升,煤炭、成品油类股继续下跌,但跌幅收窄。

从需求来看,一是季节因素,6月往往是需求淡季,南方7月份持续高温也会影响项目建设,需求会受到抑制。二是国内经济复苏从快速反弹期进入稳定恢复期。6月制造业PMI小幅下降。尽管需求仍在增长,但制造业生产扩张的步伐已经放缓。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持平,新订单指数下降。

从供应来看,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向市场投放储备物资,完成首批10万吨储备铜、铝、锌,有利于缓解大宗商品供应紧张。随着海外疫苗接种的普及,商品出口国的生产和国际航运能力有望逐步恢复。

从全球货币政策来看,自6月以来,许多国家相继启动了加息进程。美联储还提高了超额准备金和隔夜逆回购的利率。由于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加息,预计其他央行在未来几个月将采取更多边际收紧行动。因此,支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货币金融因素正在逐渐弱化。

从保供稳价的调控政策来看,5月下旬以来,国家提高了部分钢铁产品的出口关税,督促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增产增供,打压“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二是就涉嫌操纵市场、涨价等问题与重点行业企业、协会进行座谈;三是建立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定期会商机制。政策组合一方面缓解了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抑制了市场投机。

此外,从市场预期来看,随着商品价格指数的下降和库存的增加,打破了5月前单边涨价的市场预期,商品价格进入相对稳定的调整阶段。

总之,在需求、供给、货币、调控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宗商品市场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最终价格趋于稳定。不过,从全球经济复苏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仍有较强的需求支撑。

(作者为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