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饭碗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下乡看小康生活)

“麦收是三宝,头多耳大,五谷丰登。今年我们都占了,平均亩产突破1000斤,又是一个大丰收!”30多万斤小麦销售一空,山东省夏津县雷吉镇小石庄村的种粮大户喜气洋洋。

今年夏粮再次丰收,产量再创新高。从中原粮仓到皖北平原,从齐鲁大地到洞庭湖,广大农民面对丰收的喜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里有饭吃,心里不慌,这是任何时候都有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到2020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盈”,连续六年稳坐1.3万亿斤。广大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靠天吃饭到高产稳产,农业生产正在走向现代化

从“面朝黄土”到农机满地跑,从“盼丰收”到旱涝保收,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大国粮仓有了坚实基础。

——藏粮于地,对高产稳产有信心。

河南省浚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土地连片,渠路相连,农田信息监测系统随时监测农田墒情变化。

“过去‘望天’,现在有高标准农田,旱可以浇,水可以排,高科技在驱动,高产稳产有保障。”富庄村种粮大户付太华在示范区核心区流转土地500亩,对粮食高产有信心。

粮食生产在于耕地。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旨在稳定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以确保粮食储存在土地中。

“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大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普遍实现了‘一季两季吨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8亿亩,到2022年将增加到10亿亩,可稳定保障粮食产能超1万亿斤。

——.当粮食通过技术储存时,农民们挑起了“金杆子”。

粮食生产的出路在于科技。“不是以前的样子了!我种了340亩小麦。过去我是手工收麦子,用的是镰刀和两条腿。我花了半个月时间雇了20个人,花了6万多元。今年邀请了6台机器,两天就完成了,省了4万多元。”湖北省枣阳市五店镇小湾村的“老派”罗明军不禁感慨。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生产效率的转变,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力、畜力到机械作业的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司副司长王嘉韵表示,我国农作物种植收获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1%。

中国以农业机械化为代表,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普及,加大科技培训。农业科技贡献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各领域高质量发展质量越来越足。

——产业结构优越。

“强筋小麦做面包,中筋小麦做馒头,弱筋小麦做饼干。如今,小麦应该抬头看市场,根据需求下单。”山东省沂南县新和益学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秀领带动近3000户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小麦,每斤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高出0.1元。

站在田间,看着正在喷施有机肥的大豆田,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嘉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盖永峰非常高兴。“目前亩产至少能达到400公斤。”合作社实行玉米大豆轮作,大豆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2000亩增加到今年的11000亩,预计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

调整品种,优化结构,与需求变化同频共振,在领域上开始加减法。今年我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37.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按照“稳粮、优化经济、扩饲”的思路,近年来,我国稳定了东北优势地区玉米生产,增加大豆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不断提高粮棉油糖产业集中度。

——开发模式为绿色。

稻鸭共生和生态养殖不仅减少了害虫,节约了农药和化肥的成本,而且提高了稻米品质,增加了养鸭收入。“这些年,我越来越意识到,种粮食要绿色,要优于质量!”湖南省益阳市兴农粮食产销合作社负责人刘金良说,过去,从面积和单产来看,种粮很难挣钱。近年来他转型发展,5款大米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40%以上。

化肥和药品减少,质量提高,绿色发展成为田间生产的主旋律。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魏表示,各地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全过程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技术,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统计显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规监测合格率连续6年保持在97%以上,累计建立绿色、有机和

地理标志农产品5.5万个,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幅提升。

——产业形态向新。

走进黑龙江省巴彦县西集镇名溪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玉米加工车间,工人们正紧张作业。“我们的有机甜糯玉米在网上卖得可火了!去年合作社生产了4500万棒,90%都通过网上销售。”合作社理事长王德锋自豪地介绍,打造玉米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了3万亩甜糯玉米,车间日常用工120人。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年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2020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过6000亿元。

保质量、保长远,我国粮食生产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愈加明显,从“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换日益加速,从“积累量”向“提升质”的跨越渐入佳境,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日益提高。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随着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粮食从单一生产到产加销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农业越来越有奔头,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延长产业链,多渠道鼓起农民腰包。

“春种水稻千斤粮,秋栽蘑菇万元钱”,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射埠镇科协主席邓述东带着农民种植富硒稻、再生稻,秋收后利用秸秆栽蘑菇,形成了集水稻和蘑菇种植、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全市1500多户农民搭上了这趟“致富快车”。“去年我家种了70亩水稻,秋收后栽蘑菇加工成蘑菇干片销售,收入18万元,我家脱了贫,儿子也脱了单!”射埠镇百水村村民贺光荣高兴地说。

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产业链延长一段,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一截,农民多一份收入。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全国3000多万人就业,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增收。

——提升价值链,让好粮卖上好价钱。

“过去1斤小米卖五六块钱,现在卖到20块,黄谷子成了‘金谷子’!”山西省阳曲县北社村农民张立新尝到了品牌化带来的甜头。通过施生物菌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人工拔草不打农药,“阳曲小米”获地理标志产品,被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建设带来实效,阳曲县农民年人均增收近千元,不少农民靠种小米开上了小汽车。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批区域公共品牌叫响市场。目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品牌达10万余个,品牌强农、富农之路越走越宽。

——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增收更稳定。

走在贵州省岑巩县龙江河畔,杂交水稻制种田里一片青葱。“跟着龙头走,挣钱不用愁。公司技术员全程跟踪指导,每亩2000块钱保底收购,还给买了产业保险,去年我种了142亩,纯收入4万多元,今年我又扩种了80亩!”龙田镇总院村村民朱立兴奋地说。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制种大户”模式带动下,今年岑巩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3.22万亩,带动8000余户农民稳定增收。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约9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4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90万个。一家家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粮食产业“新雁阵”,通过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等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带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其中,龙头企业带动1.25亿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站上全面小康新起点,阔步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大道上,我们完全有能力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更大的主动。